沉痛悼念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国时间2024年8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年6月获博士学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53年至1960年历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57年,31岁的李政道与华裔物理学家的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该理论由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证实。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入籍美国。1964年,提出KLN定理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Enrico Fermi Professorship of Physics),198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198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11月在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方面的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和贡献。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对称性的认识。参研的极化子论推动了BCS超导电性理论,提出二元碰撞法一般公式,在弱相互作用研究领域还做出了二分量中微子理论、弱相互作用的普适性、中间玻色子理论以及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CP破坏等重要研究成果;在统计力学方面,和杨振宁、黄克孙合作对多体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创立了非拓扑性孤子理论及强子模型,提出了量子场论中的“李模型”“KLN定理”以及“反常核态”概念等,在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发表了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倡导成立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担任中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建议和推动中国科学基金制度的建立;帮助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建立高能加速器,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成立现代物理中心;李政道先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G. Bude奖章、伽利略奖章、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纽约市科学奖、中国政府友谊奖、日本旭日重光奖章、中华文化人物荣誉奖项。
李政道先生在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严谨治学,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力寻突破,不断攀登科学高峰,求实求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编者作为物理专业学子,曾多拜读李政道先生的著作,从中受益匪浅,只恨未能亲眼目睹大师风采,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自今年彼得·希格斯、李政道等老一辈物理学家相继离世,上世纪物理黄金时代的无限风光也随之引入历史的烟尘,让人难以窥见。而一个时代的落幕也必将成为另一个时代的序曲,谁也不知道今后物理学的发展将会被导向何方?但无论如何人类探索未知,探索世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物理学也必将迎来新的光辉!!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