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的“山河大学”
山河大学这一假想,提出之初是披着魄力外衣的辛酸,是对高考招生调侃式的质问。
图源:微博
但在一夜之间“山河大学火遍全网,网友纷纷为其设计出了“校徽、校训、录取通知书、校园卡、校舍、学校网站”几乎就差选择校址学校便能成立,引起各方注意,可无论“山河大学”建得有多完善,走的有多远,我们的教育困境仍然无法改变。
这不禁让人深思,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千年后我们也有“素质教育”,但为何作为发掘学生潜能,让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却成了困住千万学子的“枷锁”?
为何“山河大学”一出便一呼百应,人们喊着“我们需要山河大学”的背后,渴求的到底是什么?“山河大学”真的能实现吗,还是说它不过是座乌托邦?
今天康石石各位聊一聊,房间里这只我们都在努力忽视的“大象”。
01
怎么本该为人服务的教育,却变成困住无数考生的一道坎。
当我们想从历史中为教育寻找答案,会发现如同教育这般,随着时间发展呈现诸多副作用的事情并不少见,甚至贯穿了人类的发展史。
《人类简史》说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开始播下小麦种子,建造篱笆、围墙,避免农作物被其他动物糟蹋,但围墙不仅围起了小麦,也将人困在了方圆几里。
大到农业革命、认知革命、科技革命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小到教育体制改革、经济全球化,这些人类穷尽毕生推动的进步,本因让人们迎来更美好的生活,却成为许多人身上的层层枷锁。
所以无论是教育还是高考体制,都算不得特例,所以我们该接受这一切吗?好像有些不甘。
于是有人想退缩,我不生孩子他就不用经历高考;有人想逃避,把孩子送去不用参加高考的地方;还有的人身处其中,无法退缩也无法逃避,他们以“山河大学”打出了反抗的第一枪,以热度紧逼教育部进行回应。
图源:微博
但“山河大学”所反映的,远不止是教育资格布局结构的问题。
“山河大学”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三年超清华、五年赶北大,逆袭上位985,专业精简分为考研与考公。
图源:微博
以博学、求知为校训的学校,毕生所求是培养出350万名定向培养的考研与考公学子,被“山河大学”录取的学子并没有走出教育的困境,他们的人生被困在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中,高考过后是考研,考研过还有考公,没有理想、也没有梦想,也难以真正的“上岸”。
学海无涯,回头无岸,难的并不只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省的学子。
2018年我国首次发布16-24岁之间的青年失业率,那年是10.8%,时过境迁到了2023年,达到了20.8%,涨了一倍。
本科求职难度之高让人戏称“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去务工”还有人说“本科生是就业市场最尴尬的存在”,于是考研人数连年上涨,一年更比一年难。
为了抵抗四年后的困境,大学早跑营横空出世:
大学早跑营是康石石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的宣传,起初我以为这是一个段子,是对大学生把大学过成高四的一种吐槽。
后来发现我还是低估了现实的荒诞程度,大学早跑营是真实的,大学生需要它也是真的,文字下方的海报附有报名二维码,也确确有不少人缴费报名。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有多位参与者时,某些概念和行为模式可能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害,但这种行为与模式仍然会留存下去,内卷便是如此,没有人敢退出、也没有人想认输,年复一年高的分数线见证了无数人的努力,却不能给努力的人都进行回馈。
那增大胜出机会?虽然不能让大家都上岸,但能让尽可能多的人上岸,于是在本科扩招后,研究生扩招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
图源:微博
我们不知道多年后是否硕士毕业生是否也会成为“就业市场最尴尬的存在”,但人们确实是在一场又一场的“上岸”竞争中耗尽气力,疲惫至极。
如果我们注定无法改变教育,我们能做什么?
02
属于艺术生的“山河大学”应该是怎样的?
“山河大学”出圈后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也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
在校训、校徽、招生简章、学校三维动画效果图之外,他们的招生网站有了很大的进步,网站中有一份课表,包括24个系、430多个专业,其中近百门课程附上了哔哩哔哩教学视频跳转链接。
它跳出了过去为自己划定的“考研”“考公”,拥抱更广大的专业,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可能。
图源:山河大学官网
可以看出诞生于调侃之中的“山河大学”,左手心酸右手魄力,它也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脱胎于现实,追寻乌托邦的志向。
古希腊有个词叫eudaimonia,直译最高善,可理解为幸福。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最高善
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的理论是对eudaimonia很好的阐释,理论含义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唯当每个人找到并实现了他的天赋与潜能,他的人生才可以是幸福的。
所以要谈属于艺术生的“山河大学”就不能不谈艺术生的天赋与潜能,不能不为他们赋予更多的可能性,更不能不谈如何让他们实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
寻找天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只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要多看、多听、多感受才能汇聚出不一样的创意。
按部就班的学习与完成作业,不小心就陷于不加思考的“平静绝望中”,而诗歌、月明、风清、生活琐事、社会事件都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角度去重新判断所处的环境,属于艺术生的“山河大学”应该以艺术为底色、人文为辅助并加以技术做调料。
图源:电影《死亡诗社》
探索之外,学生还应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与选择权。
如香港大学在学生尚且无法分辨个人兴趣时,让他们尽可能地多做体验,以自身天赋与潜能出发进行专业判断。
并减小对学生专业选择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想要就读的专业,在学生想学习其他专业时,限制亦降低,让学生有更多可能。
最后要让学生的天赋与潜能得以实现,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一来从学校而言,教导内容就需要具有时效性、有用性与前沿性,让学生能通过自身实力找到工作,不必理想与现实必须二选一。
二来从学生出发,学生应该学会批判性思考,在面临后续人生选择与各类问题时,采取多元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白生活有多类选择,人生答卷没有固定答案。
图源:电影《死亡诗社》
虽然读了这么一所“山河大学”,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获得幸福,但至少能学会以此为方向,在后续的人生中继续探索自我、挑战自我。
纵然时代为我们套上层层枷锁、打上层层壁垒,但我们始终在路上,始终在努力地突破时代、突破教育、突破自身的局限,尽我们所能地,没有愧对人生。
03
让我们学会享受教育吧。
在汉艺,我时常遇到这样的学生:
他们希望我能为他选一个题目,告诉他们要如何去做一个作品集,然后他们就像回答填空题一样,填上我需要的答案,期待自己能拿个满分。
但他们却不知道,或者不记得自己想做的是什么,为此我们可能要聊许久,有的学生重新看待现在的生活后,找到了新的兴趣点,有的人可能追述到童年才能找到曾经丢失的梦想。
图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男主找到了音乐天赋并实现这一天赋
兴趣重新点燃后,学生就会有自发的动力,他们愿意从社恐走出去与人面对面地做调研,也愿意自己去网上学各种软件课程,主动报不同老师的课。
在社会大谈实在、流行、风向时,汉艺还在和学生“去做属于你的东西”“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太理想主义,太乌托邦了?
我的同事fisherman喜欢和学生共同探讨人工智能
但我始终觉得无论人文艺术还是科学技术,基于热爱出发学的东西就是会不一样,我们固然可以和学生说现在人工智能最火,给学生讲解案例让他们依葫芦画瓢地去学,但他们学到的东西也就此停住了。
如果是学生自身对人机交互感兴趣,他们会听到相关信息,搜集到不同案例,并且在老师教学的同时,反向提出问题或与老师有不同观点的拉扯,这个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自己在想,而不是单纯地在听。
就像国外没有画室,比起坐在一个远离日晒雨淋的房间里画着相似的静物,他们更鼓励学生去艺术展、去工作室、去大草坪、去大公园来绘画。
金匠组喜欢组织学生到伦敦动物园与博物馆写生
或许艺术展人多嘈杂、工作室让学生感到艺术没有那么的艺术、大草坪还可能下雨,他们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但只要学生的兴趣被此点燃,我们再也不需要为他们营造完全真空的环境,生怕他们被什么杂七杂八的事情吸引注意力,所见与所闻皆是他们创作的源泉。
人生就是一个被塑造的过程,我们这一生都需要学习、修炼,不能永远期待着真空的学习环境,但学会热爱后,即使人到中年,要上班还得带孩子,感兴趣时也可以买买专业书、报报专业课,体会学习的快乐。
山河大学录取通知书
如若此后没有“山河大学”,这山河都是你的大学,此处的山河与他处的风光都是你目之所及皆能探索的世界,你愿意加入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