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四省”最惨大学,省内唯一211,却常被误解为技校?
前段时间,“山河大学”一夜爆火。
“山河”指的是山东、山西、河南与河北,四省的网友通过“虚拟学校”表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
然而细究起来,不难发现,同样是“高考难省”,这四个省份的教育资源依然存在“鄙视链”:山东好歹齐备985、211大学,山西与河南同有驻守于本土的211大学。
但河北省内唯一的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却坐落于天津,在“异地办学”方面领先众多高校。
每当论及河北的211大学时,屡屡被提到的也是一所“异地办学”的高校:本部在北京、分校在河北保定的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
原名为北京电力学院的华电,到底是怎么跟河北结缘的呢?
01 巍巍学府,应运而生
若是有“高校逆袭排行榜”,华电绝对名列前茅。
这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双一流”大学,在74年前还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院。
1950年8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职工学校在北京西城区大盆胡同成立,隶属于中央燃料工业部电业管理总局。
这所职工学校正是华电的前身,无论是校名、管理单位和性质,都透露出一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气质,一心一意为电力事业培养工人队伍。
学校还多次改名,北京电气工业学校、北京电力工业学校、北京电力学校,都曾是华电的名字。
就连学校所属与校园地址,也发生过变动,一度纳入天津工业学校,迁往天津,后又重回北京。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电力事业需要更大规模的电力高级技术人才,学校迎来了“专升本”的好机遇。
1958年11月27日,水电部水电厅字第361号文指出:
“我部根据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发展需要,决定以北京电力学校为基础办成一所高等学校。其名称定为:北京电力学院。”
就在同年的1月7日,世界上最后一台蒸汽机车车头进驻荷兰乌得勒支的博物馆,标志着蒸汽机时代的结束,电气时代的完全到来。
北京电力学院的创立,与国家、世界、时代的发展浪潮同声共气。
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加盟”更是让北京电力学院如虎添翼。
经过一年的愉快洽谈,哈工大的发电厂电力网及其电力系统、高压电技术和动力经济三个专业的师生连同部分教学设备一起并入了北京电力学院。
可惜三年后,因为缩小办学规模,北京电力学院的高压电技术专业和电厂化工系投入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怀抱,这成为华电校史上“难以弥补的历史遗憾”。
接下来的一系列变故,更是让北京电力学院“折兵损将”。
1969年,中苏关系突发紧张。出于“备战”考虑,部分与生产力和军事国防关系紧密的高校开始“搬家”,最为人熟知的案例便是“一分为七”的“哈军工”。
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北京电力学院也要离开“故土”,寻找“新家”。最初选定的新校址是河北邯郸,奈何在邯郸时的办学场所过于分散,需要另择校址。
结果这一变动,就让华电与河北保定从此结缘。
1970年,北京电力学院从邯郸迁往保定,学校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使用了12年的“北京电力学院”一名,在燕赵大地上成为过往。
这一时期,河北电力学院由水电部和河北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也就是说,差一点儿,华电就是河北名正言顺的211大学了。
在河北的八年时间里,虽说建校之艰难、人员流失之大、环境之简陋,但河北电力学院的师生仍然自强不息,敬业奋进。
根据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需要,电力系的老师在岳城水库原工地成立了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厂。
孟永炎先生讲述过那段艰辛岁月:
“这个(邯郸)实验室从和洋灰、打地开始,都是我们自己弄的。当时取水要从河面凿冰,凿开冰后取水,和洋灰把那个地面抹平。
后来迁到保定,我们这个小的生产单位没有解散,就变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自工厂,电自工厂后来生产了不少东西。”
这种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去为爱“发电”的毅力与专业,让进入新时期后正式命名为“华北电力大学”的华电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力领域的“霸主”。
02 电力行业“黄埔军校”
后来的华电,已经不用“东躲西藏”,早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便在北京旧校址成立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如今,华电已经“打”下了两地江山,校本部设在北京昌平,另外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经过河北省、北京市、电力部和教育部的极限拉扯,多次变更归属单位的华电,最终交由教育部管理。
2003年,华电正式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
这与众不同的办学背景,让华电笑傲江湖,称霸电力行业,被誉为“电力黄埔”,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办学特色的高校。
在这样一所“电力十足”的高校,含“电”量最高的王牌学院莫过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
国家级一流专业的诞生,离不开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和实践平台。
学院拥有国家级电气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电气工程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示范中心,华电学子能在其中切身地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操作。
围绕能源电力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国际前沿问题,学院现拥有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了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另外,在“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111引智基地的支持下,学院建成华电-欧盟北欧五校综合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华电-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直流研究中心,在能源电力建设与研究方面紧跟国际的步伐。
作为一所实用性、务实型高校的王牌学院,“产学研”深度结合一直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竭力推进的路线。
依托以中电联、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组成的大学理事会平台,围绕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学院与国内外30余家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学院还与国家电网公司、华电集团、南方电网公司分别成立了能源互联网学院、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等校企联合研究机构。
在这种全方位的培养下,华电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堪称是各大电网公司、电力科研、电力建设部门、发电集团和信息通信公司的“香饽饽”。
根据2023年国家电网拟录取高校的统计名单,华北电力大学总共被录取人数达一千多人,在广大毕业生“挤破头”也想进国企、事业单位的当下,华电愈发被大众看见。
虽然华电学子经常自嘲为“男子职业电力技术学院”,但在校友自制的非官方宣传视频中不掩骄傲自豪之色:
“发电技术哪家强,华北电力把头昂。”
“电力之光的母校,电力技工的摇篮。”
03 成也电力,败也电力?
对于深耕某一领域行业的特色型大学而言,“特色”就如一把“双刃剑”。顺应潮流的时候,站在风口自然起飞;可一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优势反而成为了劣势。
在计算机、通信、金融等专业如火如荼的时候,以“电”为特色的华电显得平平无奇;在学历内卷、人才过剩的时候,211的华电似乎没有985大学的同专业学生“能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学生如此,学校亦如此。
近年来,华电一方面加强、巩固、扩大电气传统,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建构“大电力”特色学科体系。
另一方面,华电也在加大力度布局其他学科的建设,既以传统学科为抓点,又勇立潮头,尝试探索能源电力类学校的多种可能。
发源于1958年建校之初动力系的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共有9个,其中,“材料科学”位列ESI世界前1%行列,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能源学院各有新增专业,初步建立了涵盖能源动力、能源装备、能源材料、能源环境、能源存储等完整的“大能源”专业体系。
关于华电的学科专业,向来有一个说法,华电专业分三大类,电气类、能源类和其他类。足以可见,能源学院的专业实力在华电并不容小觑。
在科研建设方面的成果,能源类更是与电气类专业平分秋色,相辅相成。10年来,华电作为牵头单位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0多项,为我国发电行业技术进步和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而“其他类”专业当中,与当下发展潮流相契合的自动化、计算机、新能源与核工程等专业正在崛起,而人文社科类、外国语言类和国际教育专业在华电显得相对边缘,关注度不高。
所以,不少人力荐华电的电气类、能源类专业,“劝退”华电的其他类专业。然而,也有部分华电校友,抱着拳拳之心,反向push学校要多方面、全方位、综合性发展。
对于坐拥两地校区,办学面积广阔、办学背景雄厚的华电而言,未来的办学道路,是将优势发挥到最大,只在电力行业做龙头老大,亦或是多线并行,以能源电力为核心开源出新路径。
这一切,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毋庸置疑的是,这所以“爱校敬业,追求卓越”为“华电精神”的学校,未来会继续乘风破浪、发电发热!